从人力资源4P到5P,看HR管理发展困境

几个月前,笔者在文章《市场营销4P VS. 人力资源4P》中提出了“人力资源战术4P理论”,一度引起共鸣者的积极反馈。其中一位名叫魏迎生的读者提出了这样的建议:

营销领域的4P,再加上品牌战略,构成五要素才算完整。东汉许慎: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,午通5,所以5是天地阴阳的交汇点。那么,物质世界所有完整的战略模型都应该是五力模型,再去找找,应该还有一个要素。

笔者眼前一亮,竟然非常“讨巧”的找到了第五个P,由此在4P理论基础上形成了HR战术5P框架。

人力资源战术5P框架

5P是人力资源战术层面的策略组合要素(如下图),本身既不是高深的内容,也没有玄妙的工具,更非博人眼球的噱头。

1

People:人力/人才

人是企业里人力部门要运营的第一要素和对象,至少有两个维度的理解:第一,人力是工业时代的企业资源之一,人才出于人力,更适用于信息时代;第二,人力/人才首先是企业的资源或资本,具有工具或要素属性,其次人力尤其是人才具有自我驱动、自我实现的特殊价值诉求,应该得到激活和满足。

在组织里,People人要解决自己“是谁、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”这一根本性问题。因此,任何企业都要面对一个首要问题——企业里都是什么人。想的越明白,组织存在的意义就越鲜明。

在工程师文化主导的谷歌眼里,工程师们会把“运营”视作一个值得信赖的职能,因此它的人力部门改成了People Operations;在成人文化主导的Netflix眼里,公司希望所有优秀的人才可以一起工作,组成一个梦之队,因此它的人力部门干脆就叫Talent;在以奋斗者为本的华为眼里,公司奉行领先的力资源政策——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,从本质上说,华为是一家人才运营型企业。

2

Payment:薪酬/待遇

从市场视角看,薪酬/待遇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,或称“人力资源价格”;从分配视角看,薪酬/待遇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。Payment薪酬/待遇,包括以基本工资、补贴、变动收入和福利等为典型代表的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类的待遇(如下图)。根据双因素理论,Payment薪酬/待遇解决的是“保健”问题。

其中,基本工资买的是员工的上班时间,补贴买的是员工因工作带来的不便利,这两者对应的是员工的责任;变动收入买的是员工对工作的努力程度,对应的是业绩;福利买的是员工的归属感,对应的是忠诚度。

3

Position:职位/角色

工业时代,Position 一般是People人力/人才的运营平台,职位是工作或任务的集合,是连接个体人和整体组织的枢纽。移动互联时代,组织柔性化是企业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调整。实践证明,高效的组织运转依然需要清晰的分工和协作,职位并没有消失,恰恰相反,它转化为“角色”,显得更灵活多变。

陈春花老师就说:从胜任力到创造力很重要的部分是,一定要给员工设计角色。互联网企业跟传统的企业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?是互联网企业很愿意给员工角色。人是在角色之中成长的,而不单是在有局限的岗位上成长。教他成长不了,培训成长不了,只有给他一个具体的角色和责任,他才会成长起来。

罗辑思维的“节操币”制度,本质上就是员工在组织内部的一种典型的“角色化”分工和协作,恰好弥补了职位管理的先天不足,达到了“职位”和“角色”有机统一的运营效果。

4

Power:激励/赋能

基于人性,组织里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机制对People进行绩效考核(Performance);而分权是企业对People最好的激励方式;也是组织赋能的应有之义;还要积极应对人以群分产生的“副产品”——公司政治(Politics)。简单概括,Power所能表达的要义就是以权力思维为基础、绩效为工具的激励或赋能,它有着最丰富的内涵。

Power在工业时代侧重于激励,多体现在“多分钱”上,特别是以股权等为代表的中长期激励;在信息时代侧重于赋能,尤其是“分权”。陈春花老师也认为管控的时代已经过去,赋能的时代已经到来,未来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赋能和激活人。企业需要建立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共享平台,在这样一个组织平台,管理就不再是命令和管控,而是转变为授权与赋能。

越是卓越经营的企业,激励或赋能做得越好。华为、阿里等皆是突出的案例,既有不进则退的末位淘汰考核制,又有大胆分钱的激励或敢于分权的赋能。赏罚分明就是基本的Power激励或赋能,但很多企业至今还做不到。

5

IP的“P”:个体品牌

IP是什么?IP的本意是知识产权,但随着它的广泛传播和运用,现已演化为“自主传播能量”。其实,IP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,是人们在关注你、分享你、传播你、议论你,这就叫IP,它是互联网语境下的品牌。

未来就是一个“个体崛起”的时代:组织变化、行业跨界、个体能力越来越强;IP、个人+平台模式、联盟思维……优秀的人能获得任何时代都没有的影响力和资源。《哈佛商业评论》说,这是网络个人经济的开始:“新经济的单位不是企业,而是个体”。个人崛起的时代,是一部分“超级个体”崛起,和一大群普通个体追随的时代。

我提过“人才运营”的概念,意在说明“这是一种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才运营组织,组织专注于员工的参与、体验和发展”,“重”在人才自主驱动的运营,而“轻”被动的管理;并概括了人才运营的六大特征(如下图)。

其中,“个性发展”释义为:运营的本质就是人才的个性得到释放和发展,在新经济时代,一是要尊重人才的个性特质,不扭曲人性;二是要人尽其才,实现自我;三是打造人才个体IP,实现人才品牌化发展。

HR理论层出不穷,却依然问题无穷

企业依靠员工的四肢赚钱的时代渐行渐远了,现在是依赖员工的大脑和心智创造价值的新时代。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,人力资源管理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模式。笔者追根溯源,提出了上述“HR-5P框架”,站在迭代无限、回归一统的视角,作为一种基本管理逻辑的探索。

而反观人力资源管理学界或实践界,却着实热闹非凡,从来不会因为HR理论或模型不够用而倍感寂寞。我们看2009年以来的HR主题(如上图),一年一个新花样,且从不重复,令HR实操者们眼花缭乱,忙碌不堪……而且,新理论、新模型还在层出不穷的路上——每一个主题看上去,都立意精巧、值得学习,却也都有迷惑性——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都是有限的。

我就见过,不少企业里的HR甚至老板在追逐新主题的路上“舍命狂奔”,一站接一站,站站不停,生怕错过最前沿的HR理论,以免同别人讨论实际问题时显得不够时尚。实际效果怎么样呢?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,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”,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依靠套用时髦的概念或坐而论道、头头是道。

众所周知,戴维?尤里奇是备受HR界推崇的管理大师,他为我们贡献了至少两个广为传播的经典管理模型——HR三支柱和HR角色与贡献四象限(如下图),这些工具被几乎所有优秀企业采用,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笔者十分佩服尤里奇先生的创造力和洞察力,不断为HR实操者们提供一座座指路灯塔。后来,实业与学术兼优的谢克海教授又在HR三支柱基础上,创建了HR钻石型模式(如下图),完善了HR结构化的管理模式。

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受,笔者只是感到:这是不嫌HR管理理论更复杂的节奏么?复杂之外,更有不少人提出了“树立老板思维,要像CEO一样思考”给HR们洗脑,当然这也适用于财务、营销、供应链等职能。还真把HR当成了“万能的救世主”——无所不能——HR是个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。

事实证明,无论是老板认为HR无所作为,还是HR怎么努力也不被老板认可,事关“人”的问题无穷的冒出,按下葫芦起来瓢,如此戏弄企业管理者,不是HR理论不够,更非现有理论无用,而是人本身就有“自残”的倾向。站在理性的视角,貌似在为问题寻找方案的人经常给自己挖坑,制造为难自己的困境——层出不穷的HR管理理论就是典型表现——关注它,越缺啥,就越强调啥。

HR管理,若简单,则优选

笔者身处管理咨询界,深知咨询师们是一群喜欢构建模型、提出新概念的知识分享者。当前市面上流行的经典管理理论或模型,几乎都是出自咨询师之手。理论、模型涌现源源不断,本有助于实践中共性问题的解决,但趋于复杂化,云山雾罩的样子,则脱离了它们的本义,甚至,加剧了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。

横行霸道的美国很强大,源于美国海军很强大,源于后勤补给系统很庞大,而后勤补给系统越庞大,则越脆弱。这是因为,战略优势,大于战术优势,战术优势,大于资源优势。而且,越复杂的军事体系,其中暴露的漏洞和弱点就越多。只要战术设计合理,围歼敌人之精锐部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。以简单的确定性对垒复杂的不确定性,若操作得当,则取胜面并不低。

与此同理,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生来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,无论是甩不掉的事务性工作,还是关注战略性、业务性问题,甚或是聚焦其产出是什么,且不谈复杂的理论带来更高的负担或成本(如大企业病),如果HR理论过于复杂,反而削弱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,华为任正非一直倡导熵减和耗散系统,就是为了对冲庞大组织更易产生的熵增问题。

因为我们明明知道的是,一个问题被一个复杂的理论提供的方法给解决了,后面肯定还会产生不少的漏洞,那就需要不断地打补丁进行修补(不是针对三支柱的偏好者,请不要对号入座)。这就容易产生“简单问题复杂化”的悖论,进入恶性循环。

当前,以“996”加班制为代表的加班现象日趋恶化,不能不说复杂的HR管理模型也送了“助攻”;喜欢员工加班的老板们,无论如何也要感谢复杂的管理理论,让你的员工加班成为大概率事件,如虎添翼。

在咨询实践中,笔者经常见到很多客户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都不健全,匹配岗位的人才多有缺失,有的连HR部门负责人都没有,但照常运转,甚至还取得了相对不错的经营业绩。想必诸位所在公司总是有诸如此类的问题,还没完没了。而我们习惯上拿出一套标准化的模板进行套用,抱着“非我族类、其心必异”的态度,设计逼其就范、令其标准化。

有一次,一个企业老板直接对我说,“我就是故意不招那个部门经理的,让他们有浑水摸鱼的感觉,我从中更容易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向,便于我全局掌控”——嗯,你是高手,自带高级套路。

结语:回归本源,成就简单

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从未固定,可能最终也无法固定,每一套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。任凭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,万变不离其宗,这个“宗”就是“人力资源 5P 框架”,因为HR主题无论怎么变化,都离不开战术层面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。

关键是会组合运用这个5P框架,其中,人是根本,角色是关键,要多研究;角色清楚了,激励或赋能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发挥出来。在这方面,做得好的首推华为,值得大家反复研究。

其实,人力资源管理本来就是稀松平常的一项管理职能,过多的夸大、神化反而将其一步步推向复杂化和更大的不确定性,距离我们的管理实践越来越远,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趋于高成本,无故平添了诸多额外负担,而探索简单可行的HR管理之道势在必行,却任重道远,需要我们一起努力。

作者:孟庆丰

为您推荐